《专家带你看专业》
曹晓涵,副教授/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生物工程与应用生物学系副主任。

1.请您用一两句话概括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跨学科教育,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工程学与技术融合的知识体系,具备解决生物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农业生物资源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生命科学前沿突破等),并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以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健康。
2.哪些类型的学生适合选择这个专业?
对生命科学、农业技术、工程实践、生物制造等方向有浓厚兴趣,具备较强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学生。(对应高中生物、化学兴趣)
3.这个专业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最大的特色或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农业基因特色鲜明:依托学校农业学科优势,专业深度融合生物工程与农业科技,在蛋白与多肽产品制备、疫苗开发与制备、生物农药等农业、畜牧和生物基础领域形成独特方向。
4.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哪些?其中哪些课程是学生普遍认为“挑战较大”的?学习这个专业需要具备哪些基础能力?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大学阶段重点提升?
主干课程:基础生物化学、普通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制药学,其中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难度较大。
学习本专业需具备基本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可获得以下能力: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生物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生物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生物工程专业知识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及单元、工艺、技术,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能力;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和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生物制造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能够针对生物工程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的能力;还能获得跨学科整合能力(生物+工程+农业)、创新设计能力(如生物反应器优化)、数据分析能力(生物信息学工具应用)。
5.专业是否包含实习、实验、项目制学习等实践环节?具体如何开展?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有哪些成果案例?
包含专业实习、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第七学期);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是配套授课,和理论课程同学期开展;有的课程有课程实践,如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学等,在课程开展学习进行。
学校学院和科研团队都为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多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机会,除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家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科创竞赛外,还有学校的“四大计划”(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研兴趣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学院主办的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生物信息数据设计与技能大赛等。
6.学校是否为该专业提供特殊的资源支持??有哪些专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或教学平台?
提供。本专业有校外实践基地,如倍特药业、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华派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每门专业课都有本科生课程专用实验室,学院还有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全院仪器和本科课程专用实验室均开放给学院所有师生使用;大部分科研实验室也开放给学院所有师生使用。
7.专业师资团队的构成如何?
学院专任教师81人,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海外归国人员30人,辅导员9人;硕/博士生导师5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带头人1人,省突贡专家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
围绕我国现代农业科学中的重大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学院凝练形成了植物与环境互作、植物系统发生与进化、细胞代谢应激与免疫干预、动物行为发育与进化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特色研究方向。
8.该专业主要解决哪些行业或社会问题?能否举例说明?该专业近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和岗位有哪些?能否列举典型企业或单位?
生物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生物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下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1)医疗健康领域
疾病诊断与治疗(如精准医疗、靶向药物开发、再生医学);疫苗与生物制剂等。
(2)农业与食品领域
粮食安全(如抗病虫害转基因作物、耐旱耐盐碱作物);可持续食品(如工程酶改良发酵工艺)等。
(3)环境与能源领域
污染治理(如工程菌降解塑料、生物吸附剂清除重金属污染、污水处理)、绿色能源(如微生物电池)等。
(4)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
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器官芯片等。
(5)伦理与监管挑战
除了以上工程技术方向外,生物工程在发展中还需重视伦理与监管,如基因编辑伦理、基因编辑伦理、生物安全风险、技术推广面临的高投入和普惠性矛盾等。
综上,生物工程专业致力于将生命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在保障伦理安全的前提下,系统性应对健康、粮食、能源、环境四大人类生存基础问题。
9.学生如果选择读研,国内外有哪些对口的研究方向或知名院校推荐?
根据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2024年数据,全国有144所高校招收生物工程专业,其中评级为A+的有5所,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评级为A的有23所,其中排名前5的分别是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软科学科排名2024年数据显示,生物工程学科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国外开设生物工程专业的知名院校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丹麦技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慕尼黑工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
10.外界对该专业常见的误解有哪些?您想如何澄清?您认为未来5年,哪些新兴领域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外界常认为生物类专业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之首,这是最大的误解。老旧的“天坑认识”的根源可能来源于信息滞后——仅关注基础科研岗位、忽视交叉——未关注“生物工程+AI”融合、产业忽视——低估了生物经济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其实,生物工程在人类医药、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助力碳中和目标等方方面面都有巨大贡献。
当我们用基因编辑技术让沙漠开出水稻花,用细胞工厂取代污染化工业,用生物传感器守护14亿人食品安全时,这一系列闪光的成就会证明,“天坑”变“天梯”,生物工程不是“天坑”,而是破解人类生存危机的天梯和桥梁。
未来5年,生物工程人才需求将受到以下六大新兴领域的显著影响。这些领域融合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兼具国家战略刚需和市场爆发潜力:
领域一:合成生物学产业化
人才需求方向:细胞工厂设计师、自动化平台工程师等
领域二、细胞农业与精准营养
细胞培养工艺师(细胞肉)、肠道微生物工程师(个性化微生物工场)
领域三、生物计算与AI驱动研发
人才需求方向:生物信息架构师(搭建多组学数据融合平台)、计算酶学专家、新药研发工程师(生物工程+AI辅助)
领域四、生物防御与公共卫生
人才需求方向:病原体快速检测工程师、合成疫苗设计师
领域五、碳中和生物技术
人才需求方向:生物固碳、生物饲料、生物能源工程师
领域六、空间生物工程
人才需求方向:微重力生物反应器工程师、辐射抗性基因编辑师、太空诱变育种工程师
《我为专业代言》
税清成,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生物工程专业,中共党员,曾任院组织工作部部长、院党建办公室主任,毕业去向:成都伊利

1.当初为什么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
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源于我对生命科学的好奇与对农业科技的憧憬。高中时期接触生物课程时,就被细胞代谢、基因调控等微观世界的运行机制深深吸引,而川农大“强农兴农”的办学理念与生物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完美契合。尤其是了解到学校在作物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后,我意识到这里能让理论知识与农业实践深度结合,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就读本专业。
2.入学后,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与你之前的想象有何不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课程或实践项目?
入学前,我预想生物工程课程体系会以理论推导为主导。但实际学习过程中,课程设计巧妙地实现了硬核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比如在《基因工程》实验课程里,我们从零开始,在无菌操作台中完成细胞重组转化实验,每一次移液枪的精准操作,都让我感受到生物科学的严谨与精妙。最令我难忘的是大三的《发酵工程》实验,我们自己动手通过奶粉发酵制作酸奶,对材料使用和实验操作的严格要求对成品的影响在得到酸奶产品后,让我突然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
3.四川农业大学为你所在专业提供了哪些独特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联系老师参与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中,学习自己喜欢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口红的制作、动植物的繁育等相关的科研项目中;还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综合实习中,参观合作公司与相关课程涉及的生物技术的应用。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我提前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让我们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刻,并且对我的生涯规划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或社会调研?可以分享一次最难忘的经历和收获吗?
大二暑假时我曾担任“生命之星”生物竞赛的活动工作人员,全程负责赛事流程安排对接,这段经历让我对大型学术活动的组织逻辑有了深度认知。作为活动组核心成员,这次工作让我收获了三个维度的成长:一是流程管理能力;二是跨团队协作技巧;三是专业知识拓展。这些知识后来在我的学习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教会我: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不仅体现在试管烧杯间,更藏在将专业逻辑转化为高效组织方案的每个细节里。
5.专业的师资队伍在你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哪些帮助?有没有哪位老师的教导或指导让你受益匪浅?
专业老师兼具学术深度与育人温度。比如《细胞生物学》的梁秋霞,会在课上给我们分享她在实验室里的趣事,将抽象的细胞骨架动态比喻成“细胞内的交通网络”,让我们在学习上不觉得枯燥。印象最深的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李云坤老师老师,他在我的毕设实验期间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6.从你的视角来看,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你自身哪些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我们专业很注重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课程里有很多实验课,像生物工程设备实验,我们不仅要学理论,还要自己动手画发酵设备图。而且学院会组织我们参加课程实习,非常注重通过各种活动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比如每年的学科竞赛和课程的小组合作作业,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7.目前专业的实习和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和专业在就业指导、实习推荐等方面提供了哪些支持?
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涵盖生物医药、食品发酵、农业科技等领域。学校在就业支持上非常务实:学院会时常邀请企业HR解析行业趋势,分享相关的实习和工作招聘信息。在大四就业季时,还会组织一对一修改简历,模拟面试中还会针对“生物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等专业问题进行特训。最贴心的是,学院定期举办“校友分享会”,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会回校讲解行业动态。
8.如果让你给未来想报考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首先,生物工程是一门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专业,实验失败是常态,要学会在反复尝试中保持热情;其次,一定要主动利用学校资源,比如大一时就可以联系导师进实验室,哪怕只是帮忙做简单实验,也能提前建立科研思维;最后,不要局限于课本知识,多关注行业动态,比如参加生物发酵展、农业科技论坛,这些经历会让你在就业时更清楚自己的方向。如果对科研感兴趣,可以提前规划考研;如果想就业,大二开始就要有意识地积累实习经验。
9.回顾在专业学习的这段时光,你觉得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什么?
回顾这段时光,我最大的成长是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问题”的转变。刚入学时我仍旧保持着高中的习惯只会按部就班完成作业,后来在参与科研项目和课程实习中,逐渐学会了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生物工程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