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看专业》
夏建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土地估价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科学系教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整治与耕地质量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主研川西山地坡面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及环境演变的影响研究、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整治和农林结构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土综合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瀑布沟水电站汉源萝卜岗片区移民土地整理施工设计等校地合作项目200余项;获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获厅局级技进步奖3项;在《Land》、《中国土地科学》、《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副主编/参编《不动产估价》、《地籍管理》等教材10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四川省土地资源》专著5本。

1.请您用一两句话概括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厚的农学、地学基础,扎实的土地资源利用及保护科学理论,掌握土地信息及工程创新技术,具备自然资源调查与信息化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工程管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利用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哪些类型的学生适合选择这个专业?
高中阶段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对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都适合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土地整治工程、耕地质量监测等实践性内容,能系统性解决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实际问题。期待进入各级政府、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等部门、研究机构和土地科技企业,从事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农田工程技术与管理、耕地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等工作的学生。
3.这个专业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最大的特色或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体现在三个方面,最大的特色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夯实理论基础,整合土地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围绕土地行业需求锻造实践技能,如"空天地"三维立体监测技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等技能。
4.专业的主干课程有哪些?其中哪些课程是学生普遍认为“挑战较大”的?学习这个专业需要具备哪些基础能力?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大学阶段重点提升?
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整治学、灌溉排水工程学、国土空间规划、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等。“挑战较大”的课程主要是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的课程。
学生具备基础能力有具有扎实的农学、地学、管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实践能力。通过大学阶段重点提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分析并恰当运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信息管理、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工程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设计、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不动产评估与确权登记、智能化测绘与地理信息安全等知识和技能解决土地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科学问题。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自主更新和调整核心知识的能力,掌握和适应土地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新发展趋势。
5.专业是否包含实习、实验、项目制学习等实践环节?具体如何开展?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有哪些成果案例?
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土地整治学实验、土地资源学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国土空间规划实验、测量学实验等22门课程的实验,实验课通过对各种无人机、GNSS和全站仪等仪器操作,ArcGIS、AutoCAD等专业软件的使用,锻炼实践能力。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土地整治与工程设计实践、测量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12门课程,内容涉及参观访谈土地龙头企业、开展土地领域“调查—监测—评估—规划—管理—修复”全过程野外实习。
从大一进校就分配校内导师,就可以参与导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中,通过项目的衍生出感兴趣研究方向,进一步申请校级本科生科研兴趣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还可以运用科研项目来参与校级“金土地杯”国土空间规划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有效衔接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
6.学校是否为该专业提供特殊的资源支持?有哪些专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或教学平台?
目前,校院级实习基地有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眉山天府新区乡村振兴局、四川心匠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四川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大地山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
学院建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央与省共建资源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土地资源信息省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保护省重点实验室;部级定位观测站2个:农业农村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自然资源部成都平原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学科研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耕地保护与农产品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资源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专业师资团队的构成如何?
授课教师4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8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46人次任国家和省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
8.该专业主要解决哪些行业或社会问题?能否举例说明?该专业近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和岗位有哪些?能否列举典型企业或单位?
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解决哪些行业或社会问题有:
①人地矛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量化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生态效应,解决农业生产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可持续利用方案。
②城乡发展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发展需求,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城乡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土地信息技术支持智慧城乡建设,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③土地科技创新与信息化需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GIS、GNSS、AI大模型),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决策。
④土地退化与生态修复挑战:针对土地污染、荒漠化等问题,开发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技术,恢复受损土地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例如,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退化状况,制定针对性生态修复方案。
近五年的就业领域和岗位主要有管理、技术和科研工作,主要为事业单位和土地科技公司。通过公招选调等形式,进入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系统从事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岗位,进入企业的主要有四川心匠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四川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等从事技术服务工作。
9.学生如果选择读研,国内外有哪些对口的研究方向或知名院校推荐?
知名院校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研究方向推荐:土地资源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土地资源调查与信息技术、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耕地障碍因子消除与农田土壤健康等。
10.外界对该专业常见的误解有哪些?您想如何澄清?您认为未来5年,哪些新兴领域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外界对该专业常见的误解:其一,这个专业只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毕业后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本专业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障、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设立,属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粮食安全方面紧缺人才,同时开设的课程也是紧紧本专业的特色而设置,不存在没有技能和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其二,本专业学科交叉性强,感觉什么在都在学,没有特别聚焦的专业技能,大学毕业后如何去就业或开展科学研究?因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专业背景知识较多,结合我校农业特色,服务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最终目标是具备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新农科高级交叉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的课程知识较多。
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修复、土地开发、村庄规划、智慧农业等领域紧缺土地科技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