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专业》
肖鹏飞,重庆永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5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现任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支部书记、主任。
1998年7月—2005年07月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学位;
2005年7月—2014年1月 四川省地政地籍事务中心(四川省不动产登记中心),先后担任地籍事务科科长和规划事务科科长;
2014年2月—2022年2月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于2019年2月经省委编办批准更名为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工作,历任不动产登记研究室负责人、地籍研究室主任、土地调查所所长,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院长;
2022年3月—2024年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
2024年至今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1.您当初为何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
当初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的门类齐全,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发展潜力大,非农专业同样能获得丰富的学术资源;土地资源管理是川农大重点建设学科,是以农学等基础专业建立起来的管理学科,基础扎实,渊源深厚,与工作实际联系紧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行业内国内领军专家;土地管理行业内,体制内外,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求也旺盛。
2.在校期间,学校的跨学科资源对您有何帮助?
在校期间,学校丰富的跨学科资源为我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参与了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众多企业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让我们能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类跨学科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分享,对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的科研项目,不仅锻炼了我们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提升了对陌生领域的学习能力,对后来参加工作大有裨益。参与的校地合作,社会实践更是让我们深入社会,熟悉工作,提升今后参加工作的适应能力。
3.您目前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是否与农业有关联?
我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自然资源部门工作,工作涉及自然资源调查及信息化,在自然资源大数据、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方面与农业有关联,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与能源交通水利等部门亦有关联。
4.很多人认为“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不受认可”,您如何看待?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四川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就业前景和社会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以我个人经历为例,虽然我是非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但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扎实专业基础、科研项目经历以及项目实践经验,毕业后顺利进入自然资源系统工作,并在工作中很好的将学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经验中,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都获得了单位的认可。身边的同学也有在各行各业成为翘楚的例子。
5.您认为在川农大学习非农专业有哪些独特优势?
川农的农业专业是特色专业,非农专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农业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为跨学科融合研究提供了渠道。同时农大的农业领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广泛的行业联系,为非农专业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行业视角。四川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学生同样也受“川农大精神”的洗礼,也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品行融入在了今后的工作中。
6.您所在的行业未来需要哪些复合型人才?川农大学生如何提升竞争力?
我所在的行业与川农专业密切相关,农业或自然资源+AI是未来的趋势。川农大学生要除学习本专业课程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培训、项目实践,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7.对考虑报考川农大非农专业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
对于考虑报考川农大非农专业的学弟学妹,我建议深入了解学校非农专业课程设置的背景、师资和科研团队、就业情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志愿填报。入学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培训、实习,拓展职业视野。
张艺辰,中共党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4届毕业生。他以必修加权与专业成绩双第一的卓越表现,三年内实现从普通学生到顶尖学府科研新锐的跨越式成长。在学术领域,他累计斩获30余项荣誉,包括"互联网+"省级金奖、全国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等重磅奖项;科研攻坚中处理超120万行土地数据,发表3篇SCI/EI论文,最终在13所顶尖高校offer中选择加入复旦大学院士团队。作为班长兼党支部委员,他带领团队四天重塑方案夺得"互联网+"省赛金奖,并获"青马燎原"社会实践国家级优秀团队称号。秉持"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的信念,这位每周投入70+小时钻研、整理102G学术资料的青年学者,正以"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我们选择远赴千里"的担当,在环境科学领域践行"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追求。
1.您当初为何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
“其实很多人听到‘农业大学’会先入为主地联想到农学,但川农作为一所211、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非常全面。像土地资源管理这类专业,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跨学科科研平台,能为我们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我选择川农,正是看中了它‘以农为本、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这里既有农业领域的顶尖资源,又能为计算机、经济、管理等非农专业提供高起点的成长环境。”
2.在校期间,学校的跨学科资源对您有何帮助?
“川农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远超想象。我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处理过120万行土地数据,这段经历让我掌握了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也让我提前接触了国土空间规划等实际应用场景。更难忘的是‘互联网+’省赛的历练——团队四天重塑方案拿下金奖,这种跨学科协作能力直接为我的科研之路铺了路。”
3.您目前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是否与农业有关联?
“我即将加入复旦大学院士团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看似与农业不直接相关,但川农赋予的农业视角恰恰成了我的独特优势。比如在分析环境资源承载力时,我能结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农业经验提出创新模型。未来我还计划涉足农业大数据领域,让‘非农’的技术反哺农业现代化,这种交叉融合正是行业的新趋势。”
4.很多人认为‘农业大学的非农专业不受认可’,您如何看待?
“这个观点早该被打破了!我们专业同学有进顶尖房企做土地评估的,有在互联网大厂开发GIS系统的,我自己也拿到了复旦、浙大等13所高校的offer。校招时,IT、金融行业的企业反而特别看重我们在‘农业+数字化’项目中积累的实战经验——川农的牌子从来不是限制,而是差异化竞争力的来源。”
5.您认为在川农学习非农专业有哪些独特优势?
在川农大学习非农专业,独特优势显著。一方面,学校深厚的农业背景能带来广阔的行业视野。农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与之相关的政策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丰富,即便我们学的是非农专业,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比如在资源管理领域,了解农业用地政策变化,能为城市土地规划等研究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学校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实力和资源,会吸引众多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这为非农专业学生也创造了丰富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接触到更多跨领域的项目与资源 。
6.您所在的行业未来需要哪些复合型人才?川农学生如何提升竞争力?
在我所处的资源管理及相关科研行业,未来需要具备 “专业知识 + 新兴技术 + 跨学科思维” 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既精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对土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或者懂资源管理又了解生态环境知识,能从生态角度合理规划资源利用。
川农大学生提升竞争力,首先要扎实专业基础,这是立足之本。像我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把必修课程学深学透,取得优异成绩。其次,主动学习新兴技术,比如 “农业 + 大数据” 领域,可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自学编程、数据分析软件等。还可以积极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锻炼跨学科思维,像我参与的 “青马燎原” 社会实践,就涉及多领域知识融合 。
7.对考虑报考川农非农专业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
学弟学妹们,选择川农大非农专业是很有潜力的决定。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专业的学术讲座、科研实验室等,都是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多去参加学术活动,接触前沿知识,拓宽职业视野。其次,别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跨专业选修课程,了解不同领域动态,培养跨学科能力。对于高考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了解川农大非农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就业前景,相信在川农大,你们能收获知识、实现梦想,像我一样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
结语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逆袭’进复旦,其实答案就藏在川农人的基因里:把‘非农’的赛道跑出‘强农’的使命感,把‘坚持’二字刻进每寸光阴。毕竟,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
《我为专业代言》
马晓瑾

1.当初为什么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我当初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出于对土地资源领域浓厚的兴趣以及对学校专业实力的认可。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的管理、规划和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川农大在这一专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声誉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够为我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机会,让我能够深入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将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入学后,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与你之前的想象有何不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课程或实践项目?
入学后,我发现专业的课程设置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多样且紧密结合实际。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有大量涉及土地规划、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让我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课程有《土地利用规划学》,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还有《土地信息系统》,让我熟练掌握了 ArcGIS 等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此外,大二时参与的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也是一个难忘的实践项目,不仅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我对土地资源管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四川农业大学为你所在专业提供了哪些独特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四川农业大学为我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室,配备了气象色谱仪、碳元素分析仪等专业仪器设备,为我们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让我有机会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提升科研能力。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如我大三时负责的校级科研项目《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碳排放特征》,通过项目实施,我从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知名的土地规划、评估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需求,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我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或社会调研?可以分享一次最难忘的经历和收获吗?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其中,最难忘的是大三时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校级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为了完成《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碳排放特征》这一项目,我和团队成员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反复研讨实验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方案的可行性等,但我们相互鼓励、共同探讨,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深入研究的决心。
5.专业的师资队伍在你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哪些帮助?有没有哪位老师的教导或指导让你受益匪浅?
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还积极引导我们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等,耐心解答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我负责校级科研项目《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碳排放特征》时,黄容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从项目选题、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黄容老师都一一耐心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黄老师会亲自示范操作,确保我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顺利完成了科研项目,还在科研思维和方法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6.从你的视角来看,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你自身哪些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从我的视角来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诸多特色举措。首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实习、竞赛等实践项目,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机会,培养了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思维能力。此外,还通过组织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参观等活动,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强我们对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特色举措,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7.目前专业的实习和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和专业在就业指导、实习推荐等方面提供了哪些支持?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和就业情况整体较为乐观。毕业后,我们可以选择进入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开发、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业方向较为广泛。学校和专业在就业指导和实习推荐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学校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我们提供就业咨询、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帮助我们提升求职竞争力。专业老师也会根据我们的个人情况和兴趣,推荐合适的实习机会,并与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关注我们的实习表现和职业发展。此外,学校还会举办各类招聘会和就业双选会,邀请众多知名企业来校招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机会。
8.如果让你给未来想报考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对于未来想报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弟学妹,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对该专业有充分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励你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其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多学科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项目和科研活动,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动态。最后,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
9.回顾在专业学习的这段时光,你觉得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什么?
回顾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时光,我觉得最大的成长和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最初对问题的肤浅认知到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此外,还培养了我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敬业精神,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为专业代言》
郝旺杰,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3级本科生,共青团员,现任土管202303班班长、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学习部负责人、土管202403班班助,大一学年必修加权及综测位列专业第一。参与1项省级创新训练计划与1项科研兴趣项目,并获“陈育新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金土地杯国土空间规划大赛一等奖”等校院级奖项20余项。

1.当初为什么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选择四川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始于对土地的着迷——出生在农业强省的我,从小便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渐渐意识到土地管理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地艺术”。川农大作为“双一流”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兼具农科底蕴与前沿视野,既有ArcGIS、遥感测绘等硬核技术课程,又聚焦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在深入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科研后,我真切体会到“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的专业价值。
2.入学后,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与你之前的想象有何不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课程或实践项目?
入学前我以为土地资源管理就是传统田间调查与理论学习,真正学习后,其现代化课程体系完全打破我的想象——既要在机房里用ArcGIS做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又要扛着全站仪满学校跑数据,还得学Erdas处理卫星影像分析耕地变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课程莫过于测量学实习:老师带着我们用全站仪进行校园地形测绘,把课本上的导线测量、误差平差知识真正转化成了等高线图纸时,陆游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正中靶心。
3.四川农业大学为你所在专业提供了哪些独特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你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川农大最宝贵的资源,是始终鼓励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把专业知识撒播在乡土深处。作为“彝路生花”的负责人,在雷波县支教期间,我发现孩子们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政策存在认识偏差,于是我们开发了《耕地红线小卫士闯关记》课程,提高孩子们对于耕地保护的理解与认识。川农大的谆谆教诲让我明白“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4.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或社会调研?可以分享一次最难忘的经历和收获吗?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大二暑假前往凉山州雷波县石板滩村开展调研——那里是川农驻村书记帮扶的村寨。记得刚进村时,村支书指着满山的脐橙林说:“这些都是川农书记帮我们卖的致富果!”走访时,独居的彝族阿嫲硬塞给我两个脐橙,她说“多亏了川农驻村书记的对口帮扶,从过去连土豆都吃不饱的日子,到如今孙儿读书的钱都靠这金果果”。我们也了解到书记利用直播间拓展销路,累计帮助村民销售雷波脐橙20多万斤。这段经历让我立志成为像驻村书记那样'把技术种进泥土里'的人。"
5.专业的师资队伍在你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哪些帮助?有没有哪位老师的教导或指导让你受益匪浅?
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我提供全方位帮助:既有系统化教学和前沿知识分享让我夯实专业基础,又有导师持续推动的创新思维训练与提供的学术资源。特别难忘孙锦杨老师的言传身教——他把十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为了党委办工作与学生培养两不误,他主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科研小组讲解创新思维与论文撰写思路到深夜,正是这种“授人以渔”的育人精神,让我从看不懂文献的科研小白成长为参与国家级赛事的项目负责人。
6.从你的视角来看,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你自身哪些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生,我认为我们专业最鲜明的培养特色在于“理论—技术—实践”三维融合,我们既要学习土地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运用ArcGIS、Erda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解译分析,还要深入实地调研收集数据。经过深入学习,我自身的创新思维、空间转化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土地伦理观明显提升。
7.如果让你给未来想报考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你会说些什么?
我想告诉未来的土地管理者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早已突破传统农科边界,它是‘理论—技术—实践’三维融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我有三点建议送给大家:第一是要深入田间地头,去探索,去发现,去调研,去找到困扰民生的土地问题;第二是要动手操作,技术是解牛之刃,无他,唯手熟尔;第三是扎实专业知识,培养土地伦理观,认识到‘土地管理者心中的价值标尺必须永远垂直于大地’。”
8.回顾在专业学习的这段时光,你觉得最大的成长和变化是什么?
这段时光带给我的不仅是技术跃迁,更是认知维度的变化:从捧着《土地经济学》死磕概念的理想主义,到如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从机械操作ArcGIS只为完成课程作业,到如今熟练运用ArcGIS、Erdas、Python等各类技术工具,培养出在技术应用中注入人文关怀的复合型思维,精准诊断土地问题,提出兼顾发展与保护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