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蜀麦133、南麦941、绵麦905、蜀麦1868……23个四川省小麦重大新品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目光更远处,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更为喜人。这是4月19日,四川省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组专家在崇州市天府粮仓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实地调研时看到的一幕。
崇州市天府粮仓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内,23个四川省小麦重大新品种长势良好。
看着眼前小麦的健壮长势,四川崇州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农业生产负责人杨福明格外兴奋。“今年我种了1000余亩小麦,其中‘蜀麦830’和‘蜀麦133’分别有500亩,还有150亩‘蜀麦1868’。”杨福明告诉记者,这些新品种的有效穗多、产量高、抗性好、抗倒伏等特性是吸引他大面积种植的原因。
这些品种主要由四川农业大学主持选育。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郝明介绍,“蜀麦830”属重穗型,区试穗粒数48.7粒、千粒重50克。除了抗湿害、产量高外,在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方面,也有较强的表现力。“蜀麦133”则是迄今为止我省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入选2023年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蜀麦1868”赤霉病抗性突出,达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小麦专家在田间调研统计小麦有效穗。
有了好品种,还需技术来挖掘生产潜力。“今年,我们采用了川农大研发的稻茬麦抗湿耕作栽培和无人机播种技术,实现了在重湿害条件下苗足苗壮。”杨福明介绍,今年的小麦群体普遍好于去年,主要是因为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落实到位,时间节点也掌控得好。今年,他的小麦几乎没受到除草剂药害等影响。
科技改变农业,也提升了种粮效益。得益于高产多抗新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崇州市10.5万亩小麦即将迎来新一年的收获。在崇州,像杨福明这样会种植、懂经营、熟机械的复合型种植大户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