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文鑫,中共党员,金融学2022级学生,推免至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必修加权专业排名前2.2%,推免综合成绩专业排名前1.1%。曾任团支部书记、驻班党员,所在支部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获国家奖学金、挑战杯省特等奖等荣誉20余项。
深秋的校园,银杏叶洒满小径。晚上九点的自习室里,王文鑫刚结束与复旦大学导师的视频会议。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环境经济学模型的演算公式,手边的金融学笔记与生态环境报告交错叠放。这个看似寻常的场景,见证了一位金融学子三年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默默耕耘。
“很多人觉得我从金融到环境是跨界,其实不是的。”王文鑫微笑着说,“我只是在金融的大版图里,找到了那个让我心动的小领域——绿色金融与环境经济。”

寻路: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航向
大一刚入学时,王文鑫和许多新生一样,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感到迷茫。“我上大学是为了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
然而,这种迷茫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广泛涉猎各门课程的过程中,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政治经济学让我理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计量经济学给了我数据分析的工具,农业经济学则让我看到产业与生态的关联。”王文鑫回忆道。
大二那年,当同学们还在为专业方向犹豫不决时,王文鑫已经通过实习和科研项目验证了自己的兴趣。“泛学不是浪费,而是为精准选择铺路。”他说。图书馆闭馆的音乐,校园昏黄的路灯,通宵达旦守候的月色,都见证了他上下求索的足迹。
深耕:在科研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我见青山多妩媚,可在我的眼中,绿水青山处处都是值得研究的金融课题。”王文鑫说。
为了收集第一手数据,他深入山村小镇开展实地调研。早春的杨柳依依,深秋的枫叶如火,在美丽的自然风光背后,是他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的艰辛。“当我们真正走进田野,触摸粮食的厚重,感受大地的温度,才切实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任重道远。”
作为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王文鑫的领导方式很特别——他不以强势主导,而是知人善任。“有人擅长数据建模,就负责实证分析;有人逻辑清晰,就牵头论文框架。我的任务是确保每个环节衔接顺畅。”
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最煎熬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漫长的投稿过程。”王文鑫坦言,“论文被多次送审,也被多次拒稿。”然而,面对挫折,他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乐观与韧性。“审稿人的拒稿意见就像是多位专业老师在详细阅读我的论文后,告诉我如何可以修改得更好。这些批评其实是珍贵的指导。”
回顾三年的科研历程,王文鑫为学弟学妹提炼了三大核心“法宝”: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核心在于‘模仿’,”他分享道,“精读文献,学习别人如何谋篇布局,让论文迅速规范起来。”
平衡:在专注中积淀力量
既要深耕科研,又要保持学业顶尖,还要连续三年担任学生干部,王文鑫是如何平衡的?他的答案出奇地朴素:“花费大量空闲时间,耐得住寂寞。”
从选择这条路开始,王文鑫的生活就变得异常规律。没有电子游戏的刺激,没有周末懒觉的惬意,“我做出了选择,所以我得坚持我的选择。”他如是说。
在学习方法上,王文鑫特别强调“节奏感”。“一定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前期优秀后期就松懈,也不要因为前期不够突出就后劲不足。”这是他用自己的教训换来的经验。他曾因松懈吃过亏,也曾因裸考六级导致分数不理想而事后反思。“这些教训让我明白,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节奏。”
谈及在支部的工作,王文鑫的眼睛亮了起来。“支部就像一个小家,我们一起成长。”他所在的支部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陪伴。
启航:奔赴更大的舞台
如今,即将踏上复旦的征程,王文鑫看着书桌上那本翻旧的《绿色金融导论》,亲切的回忆涌上心头。“我希望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开始体现出真正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他从最初就定下的心愿,从未改变。
三年前的秋天,王文鑫和所有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一样,站在无数条岔路口前。有人追逐“速成”,他相信“深耕”;有人热衷“跨界”,他专注“定位”。三年时光,像一条安静向前的河流,没有惊天逆转,没有戏剧性的高光时刻,只有日复一日的课堂、调研、论文和思考。
“希望大家都能在广阔的学习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个方向,并为之奋斗。”这句话,不是他说给别人听的鼓励,而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
他的故事,映照出一种这个时代稀缺的成长逻辑:精准定位+持续深耕=平凡人的进阶之路。“选择一条路,走下去——最笨的坚持,往往是最聪明的选择。”如今,他将带着这种“深耕的力量”走向下一程。而他的经历,也成了一面镜子:只要把专注刻进骨子里,哪怕走最普通的路,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